最新发布

首页  科普推广

“考”出来的好成绩

发布人:栏目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4/06]

大考试小测验似乎是学生时代挥之不去的痛。不过,一些科学家却对测验满怀好感。很多研究已经发现:测验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还可以成为促进学习的良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态学家彼得·诺阿克斯就在他的行为生态学课堂上,通过鼓励学生“考试作弊”,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严格来讲,那或许算不上“作弊”,因为诺阿克斯批准学生在测验中团体合作、翻阅书本、上网检索或利用其他资源以获得最优的答案。

不出诺阿克斯所料,从备考到应试,学生们都自觉地像行为生态学者一样思索、组织和策划着:测验的支付矩阵是怎样的?团体作业究竟会事半功倍还是拖泥带水?要是有人企图搭便车、不出力该怎么办?若想分享他人的智力成果,自己又得付出多少?

阿诺克斯在其发表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凝聚力中心网站的文章中写道:“这项实践的宗旨是要告诉人们‘作弊有理’吗?当然不是。尽管以传统的考试规则来衡量,学生们似乎是‘作弊’了,但在本案中却不是这么回事——相反,他们改变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目标,从‘得到更高的分数’转变到‘得出最优的答案’。”

用测验来促进学习而不只是验收成果,这种思维的转变对于教育者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些心理学研究也为此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不少研究已就学习目标及其对成绩的影响展开过探索。研究者从中总结了各种以掌握知识为核心的目标,其共同的表现在于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追求绩效、试图在表现上超过旁人,寻求积极的反馈或避免丢脸。只要确立这样的“掌握型目标”,测验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提升学习者攻克难关的意愿,甚至改善他们的社会关系,无论测验的形式是诺阿克斯式的团体作业,还是更为传统的模式。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测验本身也可以改善被试对学习材料的记忆提取。在亨利·L·罗迪格和杰弗里·卡皮可博士2006年的“测验效应”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阅读一段文字,之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继续重复学习这段材料,另一些人则就所学的内容多次接受回忆测验,但测验不提供任何反馈。可想而知,反复学习材料的被试者对自己的记忆效果自信满满。但实验结果却显示,重复测验组在一周后的回忆效果显著优于重复学习组。

看来,如果使用得当,测验真的可以成为老师的“法宝”。

(来源:中国青年报)